- 21. 交警及时做CPR心肺复苏救人
- (急救新闻)
- 今天早上9点左右,杭州西湖景区莲花峰路,一辆大巴车撞了行人,伤者当场昏迷,杭州交警机动大队毛礼鑫警官经过该路段,紧急下车,对伤者做心肺复苏CPR。20分钟后,伤者清醒过来,120急救车的救护人员到场后说,如果没有毛警官的紧急救助,这个人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了。 时报记者 张超:事故发生在昨天上午9点53分,九曜山隧道东北侧的莲花峰路上。事发前,毛礼鑫警官和同事正在执行任务的路上,他们从玉皇山路拐进莲花峰路,准备穿越九曜山隧道时发现前方有异常。“当时对向车道一辆黑色大客车停在路边,不少乘客在路边围观,一位男子倒在大客车前,人已经没知觉了,车下还有一辆自行车。” ...
- 创建于 2013年11月07日
- 22. 石市首批免费担架员上岗
- (急救新闻)
- ... 石市首批“院前急救担架员”昨上岗 “随着省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高层住宅老旧小区的增多,院前急救患者搬抬问题日益突出。”据市急救中心主任许尊贵介绍,目前石市急救车乘组由三人构成:分别是医生、护士和司机。其中,司机需要调整车辆等待患者,随车医护人员又多为女性,难以承担搬运病人的要求。如果赶上患者家中无人,或是患者过于肥胖,病人搬抬就成了一大难题,由此很容易造成病情延误。 为尽快解决患者的这一需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卫生局多次调查研讨,探究解决方法。在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石市正式建立院前急救担架员财政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99万元用于第一年度担架员费用支出,以劳务派遣的形式组建专业的院前急救担架员队伍,配备到市区23个院前急救站点,向广大市民24小时提供免费院前急救搬抬服务。 ...
- 创建于 2013年11月03日
- 23. 无锡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达5%,居江苏省之首
- (急救新闻)
- ... 城市文明素质决定着生命急救之路能否畅通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突然昏迷、猝死的状态下,对病患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这被称为“黄金4分钟”,如果错过了是无法补救的。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而现实情况是,当心肌梗死患者病发时,就算周边人员拨打电话再及时,急救人员也无法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张晓凡介绍,时间就是生命,限制一个人起死回生的条件很多:在一定范围之内是否设立了相应的急救点,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交通是否发达、管理是否科学、团队是否配合等等综合因素,都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起死回生。甚至一个城市的文明素质也能对急救的成功率起到关键作用。她说,一个城市发达、文明的标志,其实不是城市建设,而在于这个城市对每一个生命的细微呵护。但现在急救车出车时,有时虽然警报响起,但却仍有车辆不仅不避让还抢行。另外高速路上大小车辆占领应急车道,小区里大量私家车横亘在消防通道的不文明现象还有很多。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9日
- 24. 澳七旬男子苦等救护车未果 在家中不治身亡
- (急救新闻)
-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10月24日报道,澳大利亚维州吉布斯兰德地区的一名老年居民,23日晚突发病症后等待救护车的救援,但救护车因当日过忙而发车延误了,老人不幸去世。这是数月来该区域发生的第5起类似事件。 据报道,72岁的维州老人23日晚因突然发病倒在自己的家中,呼叫急救后26分钟,救护人员才赶至现场,当时老人已经死亡。然而按照当地政府规定,救护车必须在15分钟之内到达呼救病人身边。 维州救护部门吉布斯兰德地区经理米克·斯蒂芬斯说,由于当日救护人员到巴恩斯戴尔地区出诊,没有人在岗才导致了延误。他说,救护部门正在调查这起事件,他向死者的家属表示慰问。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4日
- 25. 北京120急救车组被打司机骨折
- (急救新闻)
- 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刚刚从北京急救中心获悉,24日凌晨,北京120急救车组在一起救护过程中被殴打,其中司机髌骨骨折。据悉,该冲突系患者拒绝支付急救车费和医生出诊、治疗费用引发。 北京急救中心宣传部门一名赵姓负责人向中新网记者介绍,24日凌晨13分,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一名40岁女性醉酒,地点在万寿路路口东北角。 据悉,急救车组MJ0827(急救医生赵朝峰、护士胡东、司机董和明、一名担架工)不到10分钟赶到现场,检查发现患者酒精过量、意识不清,便立即展开救治,采取急救措施,输液、用药。随后应患者同伴(一女三男)要求,将其送到304医院进一步救治。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4日
- 26. 老伯突发病,没等来40分钟后的急救车
- (急救新闻)
- 6月16日早上7点20分,上海普陀区一个小区里,88岁老伯突发肺功能衰竭疾病。家人拨打“120”电话好几次,却被告知“再等等”。40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现场,老伯已离世。 昨天,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120”绝非有车不派、贻误抢救时间。当时正是急救车派车的高峰期,又碰上一年中最缺急救医生的时候,实在派不出车。有上海市民表示担忧:事发小区和市中心直线距离不到6公里,如果自己遇到紧急情况,却只能“等”120,该怎么办?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什么医疗资源如此匮乏?还有评论说,因人口快速增长,急救能力受到考验的,不仅是上海。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1日
- 27. 上海4成120出车被曝为非急救任务
- (急救新闻)
- 当88岁的老顾焦急等待120急救车时,营救他的却是一个步履蹒跚的“病人”。 半个月前的一天早上,老顾在上海市管弄路居民区的一个公园里散步时,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家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救护车”。等40多分钟后救护车赶到,老顾已经不幸离世。 在老顾的家人看来,急救车辆的姗姗来迟,导致他错失救治时机。“他其实只需要一些氧气。”事后,一位医生这样告诉老顾的外孙女小栾。老顾除了肺功能不太好,没有其他大病,连高血压这样的常见病都没有。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1日
- 28. “统一”促进上海急救提速
- (急救新闻)
-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其功能的完善程度体现于方方面面。上海的市民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120”急救车辆呼啸着穿越大街小巷,笛音渐渐消失于远方。它或许正奔赴一个事故现场,或许正回应着某个重病患者的求救,或许正载着病人驶向挽救生命的手术室。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危急状况,同时也意味着拯救与希望。 人们对这个场景是如此熟悉,以至于将其视作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一次“120”的出动,常常是多方联动的结果,“协调”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10月1日起,上海“120”全市呼救统一受理平台正式建成并运行的消息,值得广大市民感到欣慰。今后,市民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固定电话拨打“120”,均由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统一受理,若呼救所在地属于中心城区,将由市“120”直接调度;若属于郊区,则受理后立即转接郊区“120”调度指挥中心调派车辆,确保救护及时。调度方式的升级,代表着生命通道的进一步畅通,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从中受惠。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1日
- 29. 邮轮抵沪,八旬老人发心脏病获急救
- (急救新闻)
- 东方网10月20日消息:昨天上午8时,有“全球最有价值邮轮”美誉的荷兰籍豪华邮轮——“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号驶抵上海国际客运中心,这是该轮今年首次访沪。邮轮刚一抵沪,船方向边检机关紧急求助。原来,船上一名年近八旬的美国籍老人突发心脏病。边检机关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派员在邮轮梯口为这名旅客及其妻子办理入境边检手续,并协助120急救车将其送往附近医院。船方和旅客对边检民警表示由衷感谢。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1日
- 30. 请为急救让路
- (中心动态)
- 在急救车辆和人员面前,你懂得让路吗?4日发生在枣庄闹市区的“救火之困”,是对国人急救意识的再一次拷问。 当心急如焚的消防车辆和队员被部分不自觉的社会车辆和市民所阻挡的时候,我们在同样心焦之余,也为公众急救意识的缺乏而痛心。因为这种意识的缺乏导致的不只是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而是给他人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危害。 而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已屡见不鲜,像今年2月发生在北京东直门簋街的一起火灾,多辆消防车同样遭遇社会车辆的阻挡,引起网友对急救意识淡薄者的一致指责。还有救护车被阻在急救路上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甚至在抗震救灾中也出现了社会车辆阻挡了救援车辆的情况。 ...
- 创建于 2013年5月06日
- 31. 儿童急救常识
- (儿童急救)
- ... 溺水: 离水上岸,令患儿腰背向上,头脚下垂,并不时颠颤,呼吸道内的水会自然流出。注意清除口腔内的泥沙污物,保证气道畅通。如果患儿呼吸心跳已停止,必须分秒必争地施行心肺复苏。抢救同时联系急救车,尽快送往医院实施进一步治疗。 触电: 尽快关闭电源,用手边方便的不导电物(如干燥木棍、竹竿、塑料椅子等)挑开电线或将触电人离开电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患者尽快送医院。 鼻出血:用食指和拇指压紧两侧鼻翼根部5~10分钟,让孩子张口呼吸,吐出分泌物,防止血液咽入胃肠引起不适,可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前额,使末梢血管遇冷收缩而止血。 ...
- 创建于 2013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