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和财政部AED相关表述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手术室医学装备配置标准》。该标准根据医疗机构手术室的功能定位、手术与麻醉需求以及业务发展需要,将医学装备的配置要求分为A、B、C三档。其中,A档“基础配置”为各级医院应配装备,即每个手术室至少配置1台。
值得注意的是,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被列入A档,要求各级医院手术室应配备至少1台AED。此标准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规定明确了医疗机构在急救设备配置上的最低要求,为提高急救反应能力和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财政部也公布了《物业管理服务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办公场所类)(试行)》的通知,正式将AED纳入物业管理基础服务范畴。这意味着,在办公场所等公共区域,AED的配置也将成为标准服务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共场所的急救能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对AED重要性的认知。
AED作为一种便携式急救设备,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它能够为心脏骤停患者争取宝贵时间,从而挽救生命。因此,AED的普及对于提升社会整体急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从大城市到小乡村,大力推广和普及AED的配置和使用。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公众意识的提高,AED的市场需求展现出了显著的增长态势。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配置设定了明确的标准,更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了对AED重要性的认知和重视。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普及,AED的配置和使用将会更加普遍,从而为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上海地铁将实现AED全覆盖
从上海发布获悉,近日上海地铁将在原有21座车站装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基础上,于今年底前扩展覆盖至全网络所有车站,并将对每站部分工作人员逐步开展配套培训,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北京要求学校配置AED
据北京市教委消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校园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 为落实《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助力健康北京建设,现对各级各类学校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仪器的购置 各级各类学校要购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要求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购置费用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自行解决,中小学校由各区教委协调解决。
全国首个!杭州市审议通过公共场所AED配置、使用管理办法
近日从杭州市司法局召开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获悉,《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已经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这是2020年市政府立法计划的正式项目,计划于今年出台。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和省市均未出台与AED配置和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法治保障不足。此外,AED的配置场所、使用培训、费用保障、维护保养责任主体、法律保障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在实践中出现“投放难、推广难、管理难”“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
中国教育部: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在学校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对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中国红十字会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协同推进包括心肺复苏术在内的中小学急救知识教育。
一、明确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相关要求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包括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在内的15项专项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三、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
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例如: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专门开设了“急救措施”模块,其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120”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内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安全运动、预防常见运动伤病和突发事故、消除运动疲劳的知识与方法,如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
2017年9月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加强学生急救自护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推荐了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等主题活动,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应急防护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学校应急救护培训
各地红十字会和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红十字会分学段编辑出版系列读本,在部分省份开展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建设安全教育体验教室,支持学校开展救护支援活动,其中2019年支持内蒙古等25个省份开展活动,在学校与社区培训救护员3.06万人,开展救护讲座普及3.29万人次,开展救护演练58次。“十三五”期间红十字会开展标准化的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支持地方建设标准化培训基地150个,实现培训、体验、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成为中小学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会同中国红十字会做好青少年学生急救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习近平谈总体国家安全: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1、政治安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公共场所“应配备”必要急救设备设施将被写入法律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在公共场所遇到他人突发急病倒地,却因找不到急救设备无法有效施救而眼睁睁看着生命逝去……积极创造及时救治的条件,成为公众期盼。23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四次审议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草案四审稿还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院前急救体系,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规范、有效的急救服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
关于应急管理,习近平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9日下午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全国爱卫办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全爱卫办发〔2019〕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办、卫生健康委、工信委(经信委、厅)、生态环境厅(局)、工会、团委、妇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要求,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促进健康“细胞”建设广泛开展,我们组织制定了《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同时,就做好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