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获取心肺复苏认证
- (在线急救培训)
- ... 一、CPR的目的与适用场景 CPR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恢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防止脑损伤和器官衰竭。心脏骤停可能由心肌梗死、溺水、窒息、电击或严重创伤引发。需要启动CPR的典型场景是:患者无反应(无意识)、无正常呼吸或仅出现喘息(不规律抽气)。注意,喘息不算正常呼吸,应视为无呼吸。普通施救者无需检查脉搏,专业人员可能检查确认无脉搏后启动CPR。如果患者有正常呼吸,即使无意识,也无需CPR,应将其置于侧卧的恢复体位并监控。 ...
- 创建于 2025年4月22日
- 2. 海港新城房地产公司急救培训
- (中心动态)
- ... 导师现场授课图 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心脑血管急救,导师借助解剖图展示、案例分析等就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病变等知识进行科普,并通过青少年通宵两夜后游泳导致心脏骤停的事故案例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囊括总结。 ...
- 创建于 2020年8月21日
- 3. 救治系统与质量持续改进
- (指南)
- ... 是心脏骤停后救治的专门中心,至少包括紧急心导管置入、TTM 和多模式预测。尽管多种术语定义这些中心(例如,心脏骤停接收中心、综合心脏中心、心脏复苏中心),但为使指南保持一致,仍使用术语“心脏骤停中心”。区域救治系统模型的优势已使其他急症(例如创伤、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卒中)的预后得到成功改善,并非所有机构都可以对这些疾病进行综合管理。优先考虑对该主题进行审核,以确定OHCA 患者是否会因使用 CAC ...
- 创建于 2019年11月15日
-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援助项目
- (pap基础知识)
- ... 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合用,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或有心肌梗死病史且伴有至少一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高危因素(包括:随机分组前1至3年具有心肌梗死病史且至少有以下一种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的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年龄≥65岁、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复发、多血管冠状动脉疾病证据或慢性非终末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ACS患者中,对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mg。 ...
- 创建于 2018年10月31日
- 5. 老年人慢性病管理
- (长期照护)
- ... 第一章 高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性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慢性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血压达到多少才是高血压呢?诊室血压:指受测者在医疗单位由医护人员测量的血压。诊断标准为:经非同一日3次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自测血压:指受测者在诊室以外的其他环境所测量的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指受测者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的24小时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钠低钾饮食,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家族史如何制定高血压的干预策略? ...
- 创建于 2017年2月22日
- 6. AHA可穿戴除颤器SCD建议
- (AED新闻)
- ... 3月28日,AHA在线发布了有关WCD的首份科学建议声明。该声明得到了美国心律协会的认可。观察性研究显示,WCD可通过对表面心电图信号的矢量分析发现并终止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声明指出,存在ICD适应证可从ICD治疗得到明确获益的患者若暂时存在植入永久性除颤器的禁忌证或因感染等原因需移除并中断ICD的应用时,可应用WCD。此外,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风险短暂增高的患者,WCD亦可作为预防SCD的临时措施,但不能用于存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禁忌证的患者。具体来说,一方面,WCD可作为过渡性治疗措施,用于帮助存在较高死亡风险的患者等待接受更明确的治疗如心脏移植等。另一方面,对存在较高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或SCD的发生风险但该风险会随时间推移或其他治疗而消失的患者而言,WCD也是合理的治疗选择。此外,对血运重建术后90天内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既往考虑且目前正在等待植入ICD的患者、新诊断且启动了指南所推荐的药物治疗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继发性心肌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LVEF未得到预期改善的患者以及死亡风险增加但ICD仅可降低其SCD风险而无法改善其总生存率的患者(如心肌梗死40天内的患者)也可考虑应用WCD。 ...
- 创建于 2017年2月17日
- 7. 形形色色的健康信息标识
- (急救新闻)
- 老人外出时突然发病,由于身份和病因难以确定,会因此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如果这些老人能随身携带一张急救卡,可以让自己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制作急救卡,最好用有一定厚度、耐磨的硬纸片,卡片上需要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家人联系电话、家庭住址、血型等。最好多留几个家人的手机号码。 患有慢性病的,必须注明自己所患的疾病,急救药的存放位置和使用说明。比如高血压,患者易发中风,导致昏迷不醒,急救卡上可以标注“不可随便移动身体,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冠心病患者如果发生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会失去知觉,此时,如果有人依据急救卡提示找到随身携带的药物当场服用,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卡片可以一次制作多个,以防丢失。外出时应放在随身口袋。在自己感觉病情发作时,可及时取出握在手里。 ...
- 创建于 2013年12月19日
- 8. 心梗10秒自救法
- (急救知识培训)
- “心梗10秒自救法”,医生说:没啥用。记者在网上见到,《把握这10秒钟的短暂黄金时间救自己一命!》转发率颇高,该微信称鉴于最近有几个年轻人由于心肌梗死而离开,特告知大家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自我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微信中,模拟了一个患者独自一人在上班途中突然心梗的场景,四周没有旁人能帮忙急救—如何把握10秒钟黄金时间?首先不要惊慌,要不停咳嗽,用力地咳,每次咳嗽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大口气,然后,用力地、深深地、长长地、不停地咳,好像要把胸腔深处的痰咳出来一般,每间隔大约两秒钟,要做一次吸、一次咳,一直要做到救护车赶到时,或者已经感到恢复正常,才能休息。 ...
- 创建于 2013年12月04日
- 9. 导致猝死的十大恶习
- (急救知识培训)
- ... 第八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第九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第十位:久坐不动 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
- 创建于 2013年12月04日
- 10. 心肌梗死急救
- (急救知识培训)
- 出现心肌梗死怎么急救?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是可能是心肌梗死所致。出现心肌梗死,要学会做好急救,避免给自身带来过大的危害。下面给大家介绍介绍,希望对大家帮助。 出现心肌梗死怎么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的病人中约50%在发病后1小时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显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从发病到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因此,一定要在发病的时候第一时间对病人作出急救,以免带来严重危害。 ...
- 创建于 2013年12月03日
- 11. 美国标准院前急救培训
- (急救知识培训)
- ... Medical Life Support),后一部分则主要是针对创伤急症的PHTLS(Prehospital Trauma Life Support)。顾名思义,AMLS和PHTLS所要面临的紧急情况应该是和国内类似,不过,国内主要是由急救中心负责,而美国则是由专门的Emergence Medical Service(EMS)部门来负责。EMS没有自己的医疗点,因此,他们的任务是尽快出现场、尽快处理现场紧急情况、并尽快将甄别病人病情以便将他们转运至不同的医院(这点非常重要,绝对不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送到创伤中心)。 ...
- 创建于 2013年11月10日
- 12. 人人应学的急救常识CPR
- (急救知识培训)
- 人的一生,各种意外伤害随时随处都可能遇到,学些急救常识,显得尤为必要。意外伤害造成的损伤如果救护及时得当,可以使伤员的痛苦减轻到最低程度;反之,则会加重伤员的痛苦或损伤,甚至死亡。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被人们称为“三高”,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三高”多了,冠心病患者自然就增加了,冠心病控制不规范,就容易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跳骤停。李莉教授说,心脏病的急救常识,每个人都要学会,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9日
- 13. 无锡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达5%,居江苏省之首
- (急救新闻)
- ... 城市文明素质决定着生命急救之路能否畅通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突然昏迷、猝死的状态下,对病患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这被称为“黄金4分钟”,如果错过了是无法补救的。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而现实情况是,当心肌梗死患者病发时,就算周边人员拨打电话再及时,急救人员也无法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张晓凡介绍,时间就是生命,限制一个人起死回生的条件很多:在一定范围之内是否设立了相应的急救点,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交通是否发达、管理是否科学、团队是否配合等等综合因素,都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起死回生。甚至一个城市的文明素质也能对急救的成功率起到关键作用。她说,一个城市发达、文明的标志,其实不是城市建设,而在于这个城市对每一个生命的细微呵护。但现在急救车出车时,有时虽然警报响起,但却仍有车辆不仅不避让还抢行。另外高速路上大小车辆占领应急车道,小区里大量私家车横亘在消防通道的不文明现象还有很多。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9日
- 14. 专家呼吁推广心脏除颤器AED
- (急救新闻)
- ...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因心脏引起的非暴力自然死亡。患有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心脏射血分数过低、患心力衰竭者,以及肥厚型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都是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据佟佳宾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是早期预防,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体检、戒烟、平衡膳食、控制体重等。全球公认的心脏性猝死救治指南指出,心脏性猝死“存活链”包括5步:1.紧急求救;2.早期心肺复苏;3.早期除颤;4.早期深切治疗;5.专科医生诊治。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6日
- 15. 第一时间抢救要做心肺复苏CPR
- (急救新闻)
- 近日,一名5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南山医院门诊大楼内晕倒,患者面色紫绀、呼吸微弱、意识丧失,遂被送入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科立即对患者进行除颤,经过5分钟的除颤抢救,40分钟后,病人终于被医生从猝死的边缘抢救回来。 近半年来,南山医院急诊科已成功抢救至少6例急性心梗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该院急诊科主任于长久介绍,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源性疾病是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黄金8分钟”内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是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6日
- 16. 心肺复苏CPR讲究多
- (急救新闻)
- ... 正确心肺复苏并不复杂 王医生表示,心脏病发作通常指的是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就是出现胸痛、胸闷、胸前区压迫等症状,正确的自救方式应该是休息,吸氧,呼叫急救中心;如果无近期胃肠出血及阿司匹林过敏史,可以嚼服300mg阿司匹林;如果没有低血压( 收缩压小于90mmHg)、明显心动过缓(小于60次/分)或心动过速(大于110次/分)、48小时内无万艾可(伟哥)服用史,则可以含服硝酸甘油1-2片。 ...
- 创建于 2013年10月21日
- 17. 大学生普及急救常识意义
- (校园急救)
- ...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关注,学习并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急救护理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的肆虐,工业交通事故的频发,电击、溺水、中毒病例的剧增,一个呼唤“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多一份保险——让救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声音正从医务界响彻全社会。学习一点有关家庭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挽救家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的创伤病人,20%因创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现场救治而死亡。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病例中,有40%—60%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而其中的70%是因来不及到医院就诊而死于家中或现场。在我国,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高血压病患者已达1亿,糖尿病在某考试,大收集整理些地区发病率高达10%;据目前的死亡病例分析表明,有40%的冠心病病人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其死因大多是由于不能得到迅速及时的抢救,而并非是病情开始即已发展到不可挽回的致命程度。 ...
- 创建于 2013年8月27日
- 18. 心源性猝死的先兆症状
- (急救知识培训)
- ... 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心源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 传统上认为,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另一个是45岁~75岁的中老年,其中,男性居多。现在心源性猝死已经愈发“年轻化”,运动员猝死,青少年运动后猝死,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研究,心源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脑力劳动居多,缺少锻炼,压力较大,容易疲劳,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能扛得住,最容易被心源性猝死“盯牢”,发生“过劳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导致猝死。22%心源性猝死者曾经心绞痛“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吴书林指出,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患心肌梗死者中有75%可发生SCD。“虽然不少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会有心脏疾病的表现,但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会重视这些症状,而猝死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其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 ...
- 创建于 2013年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