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第 12 部分: 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AHA 儿科编写小组确定并分析了 CPR期间使用高级气道、ECMO 复苏(即ECPR)以及婴儿和儿童心脏骤停复苏后TTM 的新证据。对这些证据的分析,促进了这些疗法现有建议的完善。
高级气道:大多数儿科心脏骤停是由呼吸功能恶化导致。球囊面罩通气可作为高级气道(如气管内插管或声门上气道)的合理替代方案。
ECPR:在拥有 ECMO 经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情况下,对于诊断心脏病和 IHCA的儿科患者,可以考虑在主动 CPR(ECPR) 期间或对间歇性 ROSC 患者快速建立静脉 ECMO。
TTM:一项针对 IHCA 儿童的低温治疗的大型随机试验显示,无论是否提供一段时间中度低温治疗(32℃ 至 34℃)或严格维持常温治疗(36℃ 至37.5℃),结局均无差异。
儿科复苏期间使用高级气道
LCOR 和 AHA 儿科专家最近一次在2010 年对儿科心脏骤停中使用高级气道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该 2019 年审查旨在分析球囊面罩通气、气管内插管和声门上气道使用的相关证据。最新证据主要来自仅涉及 OHCA 的观察性研究(即注册数据)。
2019(更新):在院外环境中治疗儿童心脏骤停时,与高级气道干预措施(气管内插管或声门上气道)相比,使用球囊面罩通气是合理的。
2019(新):我们无法建议或反对使用高级气道进行院内心脏骤停管理。此外,无法建议在院外或院内心脏骤停中哪种高级气道干预治疗效果更好。
2010(旧):在院前环境中,使用球囊面罩装置为婴儿和儿童通气和供氧是合理的,尤其是在运输时间短的情况下。
理由:拥有适当经验并经培训后,球囊面罩通气可作为高级气道策略(包括气管内插管或使用声门上装置)的合理替代方案,因为高级气道可能需要更专业的培训和设备。但是,如果在经过适当优化后,球囊面罩通气仍然无效,则应考虑使用高级气道干预措施。
体外 CPR
常规 CPR 失败后将 ECMO 用作抢救治疗,称为体外 CPR(或 ECPR)。编写小组对有关 ECPR 预后的院内注册数据进行了审查。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因先天性心脏缺损手术后发生心脏骤停的婴儿和儿童。
2019(更新):对于院内发生心脏骤停、诊断为心脏病的儿科患者,如果其设施中拥有体外膜肺氧合方案、专业知识和设备,则可考虑进行体外 CPR。
2019(更新):对于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儿科患者,或院内发生常规 CPR 难治性心脏骤停但无心脏疾病的儿科患者,无充分证据建议或反对使用体外CPR。
2015(旧):对于发生 IHCA、诊断为心脏病的儿科患者,如果其设施中拥有ECMO 方案、专业知识和设备,则可考虑进行 ECPR。
理由:来自大型多中心注册的数据和回顾性倾向评分分析表明,ECPR 用于难治性心脏骤停时,可能会有生存获益。但是,大多数数据来自发生 IHCA、诊断为心脏病的小婴儿。因此,该建议针对该患者人群,并继续说明,ECPR 是一种资源密集型的多学科疗法,需要适当的方案、专业知识和设备。
目标体温管理
TTM 是指将患者体温维持在规定的狭窄范围内。THAPCA-IH(儿科院内心脏骤停后的低温治疗)试验为一项 RCT,以 IHCA 后持续昏迷的儿童为对象,比较了 TTM 为 32℃ 至 34℃ 与 TTM 为36℃ 至 37.5℃,其试验结果的发表促进了这一儿科审查。写作小组重新评估了 TTM 对 IHCA 和 OHCA 的有效性证据。
2019(更新):建议在目标体温管理期间连续测量核心体温。
2019(更新):对于在院外或院内心脏骤停后处于昏迷状态、年龄为 24 小时至 18 岁的婴儿和儿童,合理的做法是使用目标体温管理 32℃ 至 34℃,然后目标体温管理 36℃ 至 37.5℃,或使用目标体温管理 36℃ 至 37.5℃。
2019(新):无充分证据支持有关治疗时间的建议。THAPCA 试验(儿科心脏骤停后的低温治疗)使用目标体温管理(32℃ 至 34℃)2 天,然后目标体温管理(36℃ 至 37.5℃)3 天,或使用目标体温管理(36℃ 至 37.5℃)5 天。
2015(旧):对于心脏骤停后(医院内或医院外)最初几天持续昏迷的婴儿和儿童,建议在此期间连续测量体温。ROSC 后应积极治疗发热(温度 38℃)。
2015(旧):对于 OHCA 后持续昏迷的婴儿和儿童,连续 5 天维持正常体温(36℃ 至 37.5℃),或最初 2 天连续维持低体温(32℃ 至 34℃),然后连续 3天维持正常体温是合理的。对于 IHCA 后持续昏迷的婴儿和儿童,无充分证据建议在正常体温基础上降温。
理由:一项 IHCA 后持续昏迷儿童的TTM 大型多中心 RCT 的发表,促进了2019 年关于儿科心脏骤停后 TTM 主题的证据评估和建议。该院内研究与之前发表的 OHCA 后儿童研究拥有相同的研究小组,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将心脏骤停后 TTM 32℃ 至 34℃ 与 TTM36℃ 至 37.5℃ 进行了比较。这些试验共同奠定了当前指南建议的基础。
缺氧缺血性事件(例如心脏骤停)后发热很常见,注册数据显示发热与心脏骤停后不良预后相关。2019 年的建议允许心脏骤停后中度低体温 TTM 或严格维持正常体温的 TTM。无论采用哪种策略,监测核心体温和避免发热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