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真实CAR-T肝癌治疗案例:谁适合尝试?

案例背景:邹余粮医生的肝癌治疗

患者信息

  • 患者:邹余粮,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医生,2017年12月确诊晚期肝细胞癌(HCC)。
  • 病情:肝脏有三个巨大病灶,伴肺转移,常规生存期预计仅3-6个月。传统治疗(如手术、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因肿瘤体积大及转移无法有效控制疾病。
  • 前期治疗:尝试了多种常规治疗,但效果不佳,疾病持续进展。

治疗选择

  • 邹余粮的妻子(同样为医生)通过多方咨询了解到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这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T细胞,使其靶向肿瘤细胞的精准治疗方法。
  • 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邹余粮决定参与靶向GPC3(肝癌相关抗原)的CAR-T临床试验。

治疗过程

  1. 细胞采集:在血液内科进行白细胞分离,采集患者T细胞。
  2. 基因改造:T细胞被送往实验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GPC3靶向的CAR分子,制备成CAR-T细胞。
  3. 回输:改造后的CAR-T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靶向识别并攻击表达GPC3的肝癌细胞。
  4. 后续监测:治疗后定期检查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和影像学评估。

疗效

  • 短期效果:治疗后,邹余粮的甲胎蛋白(AFP)水平逐渐下降,影像学显示肿瘤病灶显著缩小。
  • 长期效果:据报道,邹余粮实现长期无瘤生存,截至2023年已超过5年,远超晚期肝癌的常规预后。
  • 副作用:报道中未详细提及严重副作用,可能包括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总体可控。

案例来源:此案例由CCTV1报道,并刊载于健康界网站(2022年8月29日)。

CAR-T治疗肝癌的机制

CAR-T疗法通过以下步骤发挥作用:

  1. T细胞提取: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
  2. 基因改造:利用病毒载体将编码CAR的基因导入T细胞,使其表达识别肿瘤抗原(如GPC3)的受体。
  3. 细胞扩增:在实验室中扩增CAR-T细胞至足够数量。
  4. 回输与作用:回输的CAR-T细胞在体内识别肿瘤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如穿孔素、颗粒酶)杀伤癌细胞。
  5. 长期效应:部分CAR-T细胞可分化为记忆T细胞,持续监控并防止肿瘤复发。

针对肝癌,GPC3是一种常见的靶点,因其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而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适合作为CAR-T疗法的靶标。

谁适合尝试CAR-T治疗肝癌?

CAR-T疗法在肝癌治疗中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适合人群需综合评估病情、身体状况及试验准入标准。以下是适合尝试CAR-T疗法的主要条件:

1. 适合的患者人群

  • 晚期肝癌患者
    • 确诊为肝细胞癌(HCC),且疾病进展至晚期(伴转移或多发肿瘤)。
    • 传统治疗(如手术、介入、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或化疗)失败或不适用。
    • 肿瘤表达特定抗原(如GPC3),通过组织活检或分子检测确认。
  • 复发或难治性肝癌
    • 患者在接受多次治疗后肿瘤复发,或对现有疗法无响应。
    • 案例中,邹余粮因肿瘤巨大且伴肺转移,传统治疗无效,符合这一条件。
  • 无严重合并症
    • 肝功能较好(Child-Pugh A或B级),无严重肝硬化或肝衰竭。
    • 无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能耐受CAR-T治疗过程中的潜在副作用。
  • 年龄与体能状态
    • 年龄通常在18-75岁之间(具体取决于临床试验要求)。
    • 体能状态(ECOG评分0-2),能承受治疗及后续恢复。

2. 其他考虑因素

  • 参与临床试验
    • 目前CAR-T治疗肝癌多为临床试验阶段,患者需符合试验的纳入标准(如特定靶点表达、既往治疗史)。
    • 需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如三甲医院或研究机构)进行,试验可能提供免费或部分资助的治疗。
  • 经济能力
    • CAR-T疗法成本高昂(单次治疗可能超百万元人民币),临床试验可能减免部分费用,但仍需考虑后续随访及支持治疗的费用。
  • 心理准备
    • 患者及家属需了解CAR-T疗法的实验性质、潜在风险(如CRS、神经毒性)及疗效的不确定性。

3. 不适合的人群

  • 严重肝功能衰竭:Child-Pugh C级患者,因肝功能无法支持治疗。
  • 严重全身性疾病:如未控制的心衰、感染或自身免疫病,可能增加治疗风险。
  • 肿瘤不表达靶点:如GPC3阴性肝癌,CAR-T疗法可能无效。
  • 预期寿命过短:生存期少于1-2个月的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治疗流程。

CAR-T治疗肝癌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 精准靶向:直接攻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 潜在长期缓解:如邹余粮案例,部分患者可实现多年无瘤生存。
  • 适用于难治性病例:为传统治疗失败的晚期患者提供新希望。

挑战

  • 疗效不一:实体瘤(如肝癌)较血液肿瘤更复杂,CAR-T细胞需克服肿瘤微环境抑制、异质性等问题,总体缓解率低于血液肿瘤。
  • 副作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等需密切监测,可能需ICU支持。
  • 高成本与可及性:目前仅限于少数研究机构,治疗费用高昂。
  • 试验阶段:疗效与安全性数据有限,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其他成功案例参考

  • 科济药业GPC3 CAR-T:2023年10月,科济药业报道两名晚期肝癌患者通过靶向GPC3的CAR-T治疗实现超7-8年无瘤生存。患者均接受局部治疗(如消融、伽马刀)联合CAR-T,显示联合疗法可能增强效果。
  • 第四代CAR-T(CT017):eClinicalMedicine报道的1期试验显示,CT017(共表达RUNX3和CAR-GPC3)在晚期肝癌中展现抗肿瘤活性,50%患者出现2-3级CRS,但可控。

建议与展望

  1. 咨询专业机构:有意向的患者应联系开展CAR-T临床试验的医院(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或生物技术公司(如科济药业、合源生物)。
  2. 分子检测:确认肿瘤是否表达GPC3或其他靶点,评估是否适合CAR-T。
  3. 了解风险与收益:与医生充分讨论治疗的潜在获益、风险及试验细节。
  4. 关注最新进展:CAR-T技术在实体瘤领域的研发迅速,新型靶点(如CLDN18.2)及改良CAR-T(如第四代)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总结

邹余粮的案例展示了CAR-T疗法在晚期肝癌中的潜力,尤其适用于传统治疗失败、肿瘤表达GPC3的患者。适合尝试CAR-T的人群主要包括晚期或难治性肝癌患者,需具备较好的肝功能和体能状态,并能参与临床试验。然而,CAR-T治疗肝癌仍面临疗效不稳定、副作用及成本等挑战,患者需在专业团队指导下谨慎决策。

如需进一步咨询或寻找具体临床试验信息,可联系相关医疗机构或参考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